在生活中,生病是我们每个人都避免不了的,尤其是现代生活中,生活节奏越来越快,有些头疼脑热的,就吃几片药自己处理了,并且现在非处方药已进入平时百姓家,好多人家都有小药箱,平常用药很方便。但是自己处理常常会存在用药误区,即便小病治好了,也会导致用药浪费和对身体的伤害。
误区1.服用过量——求快效反招不良反应
孩子发热了,最好能多用点抗生素,退热见效快;感冒咳嗽了,最好几包小柴胡颗粒、一整瓶川贝枇杷膏一起喝下去,剂量大点没关系,只要“立竿见影”……调查显示,不少市民认为,“药吃得多一点,病能好得快一点”,在就诊时也会主动要求医生多开药。但在药理学上却有一个严格的定义:盲目地增加药品剂量,不会增加疗效,反而只会增加药品的不良反应。
误区2.服用时长不当——见效就停药、当停不停、擅自停药
①疗程不足:药物治疗需要一定的时间,如尿路感染需要7-10天,才可治愈。若用药两三天,症状有所缓解就停药,就可成为慢性感染。
②当停不停:一般药物达到预期疗效后就应停药,否则会引起毒副作用如二重感染、依赖性,以及蓄积中毒等。
③突然停药:许多慢性疾病需长期坚持用药控制病情,巩固疗效如精神病、癫痫病、抑郁症、高血压、冠心病等。如停药应在医师指导下逐步进行,不要擅自停药,否则旧病复发甚至危及生命。
误区3.盲目补钙——吃出结石、便秘
老人、孕妇和儿童这三类特殊群体,用药非常有讲究,需要根据年龄、体重和怀孕等情况及时调整用药剂量。老人的肝肾代谢功能减退,应该尽可能少用药。一些女性或老年人为防止骨质疏松,会大量补钙,盲目吃钙片,但钙片、维生素都不能过量乱补,否则反而可能引起副作用。有报道指出,盲目补钙可能引起结石、便秘等。建议最好还是在日常饮食中,多摄入一些钙含量较高的食物。
误区4.乱服中药——治痘吃出尿毒症
很多人都有个误解:中药安全无副作用,可以滋补,长期吃还能养生,不会“害身”。其实,除了西药有不良反应外,滥用中药也可能引起诸多不良反应。中药治疗自有一套理论和体系,并非人人都适合某一种药物,应根据体质使用相应的中药。
上海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,有个年轻女孩因为脸上长痘,长期服用龙胆泻肝丸。半年后,女孩查出患上了尿毒症。据统计,仅在上海就收集到30多例滥用龙胆泻肝丸后,引起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例。一些人一感冒就喝小柴胡,夏天一头晕就服藿香正气水,每天都吃六味地黄丸,以为能滋补养身,这都是错误的。
误区5:药越贵越好——要价格不要疗效
很多人看病时开药都不会考虑价格,似乎觉得价格贵的都是好药,用的剂量越大越好,这样病才会好得快、才安全。而实际上,最昂贵的药不一定是最好的,只有安全、合理地用药才是最经济的。对此,专家提醒:能吃药的别打针,能打针的别输液,能用小剂量的不要用大剂量。
误区6:无须作定时清理——过期药品危害大
药品的储存与质量关系不大。很多家庭未曾清理过备用药品,也未注意过家用药品是否要避光、低温保存。专家还举例说,例如长期服用高温下软化的降血压药片会产生副作用。